環教融入教學教案

二手資源再利用

因應環境教育法

優良事蹟

永續校園

高雄市立民族國民中學一○四學年度

環境教育融入領域教學教案/延伸活動設計表領域別:  數學科  

版本

翰林

冊別

3

單元/活動

名稱

家中水電知多少

設計者

全體數學老師

教學/活動

時間

1

實施對象

國中二年級

領域

能力指標

7-a-02能嘗試以代入法或枚舉法求解,並檢驗解的合理性。

7-a-03能熟練符號的代數操作。

7-a-12能認識變數與函數。

8-a-04能熟練多項式的加法和減法。

8-n-05能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有次序的數列,並理解其規則性

環境教育
能力指標

1-2-2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3-3-1瞭解人與環境互動互依關係,建立積極的環境態度與環境倫理。

單元/活動

目標

1. 能分析問題的情境,發現其中所蘊含的數量關係。

2. 能適當地使用文字符號代表未知數,將某些有關數量的問題列出函數關係以求
  
解。

3. 能檢驗所求得的解是否合乎題意。

4. 能運用既有之數學基礎,掌握計算消耗能源與節約能源的方法。

課前準備

確認本單元學習內容的分段能力指標。

1. 研究教材,擬定教學方法。

2. 準備與設計教學流程。

參考資料

1.臺灣自來水公司官方網站:http://www.water.gov.tw/

2.台灣電力公司官方網站:www.taipower.com.tw/

3.碳計算www2.nihs.tp.edu.tw/~nihscyber12a/2-1.htm

評量方式

1.口頭問答

2.教師觀察

3.學習態度

教學/活動內容

時間

教學資源

備註

分組競賽,分為6小組,每組約5~6人。並請同學回家查詢以下幾點,並選組中費用最高與最少的同學上台報告:

(1)我家的水費與電費?

(2)家庭裡消耗性能源費用有哪些?如何達最佳節能效果?

(3)電費計價方式與函數的關聯為何?

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多少支出是合理的使用?

(2)多少支出是過度浪費?

1

       

班級:  座號:  姓名

家中水電知多少

 


(1)   我家的水費與電費?

水費 (1度水=1000公升)

計費用水期間

用水度數(立方公尺)

每日平均用水量

(公升)

家中每人每日平均用水量(公升)

電費

用電計費期間

用電度數

每日平均用電量

CO2排放量(公斤)

☆一度水=1公噸=1,000公斤1立方公尺1,000公升
      
可裝:53加侖汽油桶5大桶或啤酒瓶1667

☆每一度電(1000-小時)可產生0.637公斤CO2排放量,1棵樹每日可吸收約0.03

  公斤二氧化碳量

  1000瓦的電子鍋為例,如每日使用一小時,則其每週之碳排量之計算如下:

  電子鍋碳排量 = 1 X 0.623 X 7 = 4.46 kgCO2

(2)家庭裡消耗性能源費用有哪些? 如何達最佳節能效果?

(3)電費計價方式與函數的關聯為何?

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多少支出是合理的使用?

(2)多少支出是過度浪費?

 

 

三年級  藝術與人文領域  教學活動設計

設計人:    藝術與人文團隊                              教學節數:共4

教學

起訖日期

9/910/03

單元名稱

視覺藝術 第一課  藝術新視界

能力指標

1-4-2 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環境的主題,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法,傳達個人或團體情感與價值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1-4-3 嘗試各種藝術媒體,探求傳統與非傳統藝術風格的差異。

2-4-6 辨識及描述各種藝術品內容、形式與媒體的特性。

2-4-7 感受及識別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精緻藝術與大眾藝術風格的差異,體會不同時代、社會的藝術生活與價值觀。

3-4-9 養成日常生活中藝術表現與鑑賞的興趣與習慣。

重大議題

環境、海洋

教 學 準 備

圖片、學習單、電腦、幻燈片、單槍投影機等硬體設備及網路資源。

教 學 重 點

9

9

1

1.以觀念為核心的藝術。

9

15

2

1.創作媒材的千變萬化、挪用舊作,重新建構。

9

22

3

1.傳遞生命體驗的女性藝術家、源自生活的大眾藝術、藝術活化了閒置空間。

9

29

4

1.非常有藝思:品味藝術品——藝術寶盒「居之思」。

學 習 目 標

1.認識現代與當代藝術。

2.了解藝術家詮釋當代藝術的作品。

3.欣賞現代藝術的多元風貌。

4.鑑賞現代藝術品,並探究其創作含義。

5.由關心生活出發,以立體創作方式表現。

6.透過欣賞同儕作品,並運用描述、分析、解釋、判斷等步驟,進行互動討論與學習活動。

教 學 指 導 要 點

教學時間

教學資源

評量

重點

●以觀念為核心的藝術

一、準備活動

㈠教師

1.確認本課學習內容的分段能力指標。

2.熟悉課本教材內容、補充資料、準備教具等,並與同領域教師進行教學前討論與研擬教學計畫。

3.決定教學方法:研究教材,確定教學方法。

4.研擬「相關教學活動」學習單,詳細閱讀相關資料。

5.布置教學情境。

㈡學生:蒐集相關圖片資料。

二、導入活動

㈠教師於課前布置教學情境,可從引導同學平日參觀過類似的展覽活動入手,詢問學生日常生活是否參與類似案例?鼓勵學生提供相關的生活經驗。

㈡教師詢問同學是否看過現代藝術作品呢?是在何處見到?報章雜誌?書籍畫冊?還是參觀過此類型的展覽?

三、展開活動

㈠教師以提問的方式進行,課本圖例中看到什麼做為重點鋪陳,畫面中有哪些內容?這樣的作品,是以何種方式產生?藝術家想表達什麼?

㈡以波伊斯(Joseph Beuys)的作品〈沾滿油脂的椅子〉為例,波伊斯在椅子上放置一塊隨時改變形狀的油脂,而油脂隨溫度溶化讓作品呈現不確定性,與印象中的雕塑作品固定、凝止的特性完全不同,這樣的方式你認同嗎?為什

麼?請同學發表意見。

㈢教師逐漸將主題導入課文內容,藝術家以某種思想、觀念進入創作的一種藝術思考方式,藝術已由形式、風格的價值轉變為思想的價值。

㈣教師在指導時宜以藝術觀念為導向,減少藝術流派、藝術史料的介紹,不妨多著墨較生活化、故事性的題材,體會觀念藝術中,主導藝術的是理念(idea)而不在實際作品。

㈤介紹作品〈小分隊〉象徵性的手法表達納粹黨的專制壓迫。此類以觀念為創作核心的藝術,透過觀念、物質裝置為手法的藝術表現與創作,這樣的方式你認同嗎?為什麼?請同學發表意見。

四、綜合活動

㈠討論與歸納

1.二十世紀人類的文化發展受到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在文學及藝術的領域,無論在思想上或是創作表現手法均產生相當大的改變。一元論的價值體系隨著戰後人心的變異而逐漸崩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折衷及多元並存的思維模式,單一的價值觀或標準,在以觀念藝術為主的創作思潮衝擊之下,逐漸獲得解放。

2.波多黎各的藝術家珍妮佛阿羅拉(Jennifer Allora)與吉列爾莫卡爾塞迪利亞(Guillermo Calzadilla),在名為〈榮耀〉系列的立體作品中,藝術家將運動競技場與展覽形式合而為一。如果藝術家邀請你參與他的作品演出,你願意嗎?為什麼?請同學提出自己的看法。

3.當代藝術不同於以往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打破既有對於藝術的定義,依據表現的主題,納入多元學科的理論,形成一種多面貌的呈現方式。以觀念為主導的創作觀點,不斷超越人本身和經驗的自由想像活動,從而構成人類有史以來最吸引人、最自由的表現形式。

4.教師以提問的方式進行,透過討論、對答等方法,讓學生在作品中找出特色,以創作內容。再讓學生逐漸了解作品的歷史情境,如當時的文化氛圍、社會背景等。

㈡教師講評

1.教師可提醒學生,觀念藝術有時還結合文學、結構主義、符號學等,創作者將思想帶入創作,拋棄藝術實體的製作,甚至觀念藝術成為非繪畫性藝術形式的總稱,觀賞者只能從草圖、小冊書籍、插圖或圖表的文章、照片紀

錄、影片中觀賞作品;有時會是一些書寫於畫廊牆壁上的文字;或者以藝術創作概念,幻化成類似數學的公式記錄在畫布上;還有以藝術家自己的身體,或是自然對象為場景等方式表達。

2.現代多元智慧,強調的即是各項領域之間互動學習與統合,藝術觀點不斷超越人本身與經驗的自由想像活動,從而構成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表現形式。

五、建議事項

㈠教師可強調了解以裝置物質為手法的藝術表現與創作。可視學生學習狀況,增減類似作品介紹,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㈡教師提醒依據不同的材質為題,蒐集相關內容的各式媒材作品的圖片,並分類以製作個人的藝術學習檔案。

 (第一節結束)

45’

圖片、學習單、電腦、幻燈片、單槍投影機等硬體設備及網路資源

教師評量

發表評量

●創作媒材的千變萬化、挪用舊作,重新建構

一、準備活動

◎教師:深入了解本課中提及的藝術作品,並蒐集各種關於不同媒材創作出的圖片或實物,以進行舉例說明。

二、導入活動

㈠教師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將教學重點轉移至創作媒材的介紹,在課本圖例中看到哪些創作媒材內容?

欣賞並了解藝術家利用紙張、布片、木料等材料,與傳統油彩繪塗並用的方式創作;或拼湊組合廢棄的樂器殘片;或運用實際的木桌、氣球、棉花、電視、漁船等物品組合出各式事物的樣貌,藝術家到底想透過媒材、物件裝砌表達什麼?藝術家關心的是什麼?請同學發表意見。

㈢教師以提問的方式進行,這樣的方式你認同嗎?為什麼?如果將媒材改變,作品的意義是否也改變?請同學發表意見。

㈣藝術家透過直覺與主觀,挑戰傳統創作媒材的特定性,藝術很難再以單一特定的媒材以區分作品屬性,藝術家會視創作的需要選用素材。

三、展開活動

㈠教師利用圖片說明,以帶出藝術作品欣賞觀點。

㈡作品賞析——吳坤達〈給下個世紀的方舟〉及陳順築〈植舟〉兩件作品。

1.作品使用的媒材是如何安排放置在畫面上,或是展出的環境、空間?時間等因素有是否為作品的一部分?藝術家想表達什麼?需要觀眾的參與嗎?

2.藝術家想透過內容表達什麼?藝術家關心的是什麼?請同學發表意見

3.現代藝術與時代環境有何互動?創作者以各種物質裝置空間,並將各式議題融入創作的手法,關心各種問題,如弱勢族群、政治社會、生態環境等,這樣的方式你感受到了嗎?請同學發表意見。

㈢教師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將教學重點轉移至挪用舊作,重新建構的作品介紹。

㈣作品賞析——梅丁衍〈中體西用(I)〉及杜象〈噴泉〉兩件作品。

1.有那些異同?這樣的作品是抄襲嗎?藝術家想表達什麼?這樣的方式你認同嗎?為什麼?請同學發表意見。

2.藝術家利用拼湊前人藝術品的手法構成畫面,進而達到陳述作品的觀念思想,敘事性內容的呈現就變得較為重要。藝術家將此創作方式當成重新檢視自我的手段,也檢視整體大眾文化。

3.藝術家選擇特定主題與價值觀,透過對既存圖像或經典名作的挪用與再詮釋,這樣的方式你認同嗎?為什麼?

4.教師詢問同學是否見過此類藝術作品?是在何處見到?報章雜誌?書籍畫冊?還是參觀過此類型的展覽?

四、綜合活動

㈠現代多元智慧強調的即是各項領域之間互動學習和統合。藝術家想透過內容表達什麼?藝術家關心的是什麼?請同學發表意見。

現代藝術與時代環境有何互動?創作者以各種物質裝置空間,並將各式議題融入創作的手法,關心各種問題,如弱勢族群、政治、社會、生態、環境汙染等議題,這樣的方式你感受到了嗎?請同學發表意見。

㈢我們似乎也習慣環境中多元、並置、矛盾、衝突與融合的現象,教師可強調這些現象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哪些層面的影響?在藝術的領域中呈現哪些新的表現形式?以此讓學生感受藝術家「挪用式」的詮釋方法,讓美感經驗更加完整與深刻。

五、建議事項

㈠教師可強調了解以裝置物質為手法的藝術表現與創作。可視學生學習狀況,增減類似作品介紹,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㈡教師以提依據不同的材質為題,蒐集相關內容的各式媒材作品圖片,並加以分類,以製作個人的藝術學習檔案。

㈢教師在指導時,不妨多著墨較生活化、故事性的題材,減少藝術流派、藝術史料介紹。

㈣教師以提問的方式進行,透過討論、對答等方法,讓學生在作品中找出特色以創作內容,再逐漸了解作品的歷史情境,像是當時的文化氛圍、社會背景等。

㈤教師逐步透過課文內容,指導學生認識並欣賞藝術家不同表現手法。學生以自由發表的方式,就自己或分組所蒐集的資料和圖片,提出自己的看法。

㈥教師可視學生學習狀況,配合補充教材,彈性增加不同面向的藝術品介紹。

(第二節結束)

45’

圖片、電腦、幻燈片、單槍投影機等硬體設備及網路資源

教師評量

發表評量

●傳遞生命體驗的女性藝術家、源自生活的大眾藝術

一、準備活動

◎教師

1.確認本課學習內容的分段能力指標。

2.熟悉教材內容、補充資料、準備教具等。

二、導入活動

㈠教師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將教學重點轉移至傳遞生命體驗的女性藝術家作品介紹。

㈡教師以課文圖片為例,詢問同學印象中是否有藝術作品或是藝術活動,曾被報章、雜誌或新聞媒體大肆的討論嗎?

三、展開活動

㈠共同討論——芭芭拉克魯格海報作品

1.芭芭拉克魯格利用超級大的單色攝影圖像與文字並用的手法呈現作品,這樣的方式你認同嗎?為什麼?請同學提出自己看法。

2.此類潛藏於文字與影像中的隱喻要傳達的是什麼?試著說出你的看法與大家分享。

3.教師可強調,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不能只是被動接收訊息,因為訊息背後所隱含的價值判斷,需要靠自己去解讀與建立。

4.教師提示從問題思考中,讓學生藉由作品提供的線索,多關心身旁的景物,能夠以更客觀包容的心態關心周遭的人、事、物。

5.女性創作者努力的反省女性的處境、身體的歷史與社會環境的關係,透過藝術品創作方式所寓意的意識形態,表達對於當代社會議題的批判。而在現代的藝術作品裡的男性樣貌,與傳統繪畫中單一而陽剛的男性英雄角色也不同,更為開放多元,這樣的方式你認同嗎?為什麼?

㈡共同討論――吳瑪悧〈告訴我你的夢想是什麼〉

1.在吳瑪悧的作品中,藝術家使用什麼素材、物件裝砌?如何安排放置在展出的空間?環境、時間等因素是否為作品的一部分?藝術家想表達什麼?需要觀眾的參與嗎?

2.當代藝術家將畫架扔掉,並將藝術品帶給大眾,大型藝術活動主張藝術與生活結合在一起,將藝術品從畫廊博物館走入都市,鼓勵群眾觸摸、攀爬及參與等,並走出室內到戶外廣大的空間與大自然相結合,並由眾人一起創作。這樣的方式你認同嗎?為什麼?請同學提出自己的看法。

3.當代社會關注的各式議題,影響了各類藝術的創作,在音樂、舞蹈、戲劇、表演藝術等不同藝術領域的呈現樣貌,也都廣泛受到後現代思潮的影響。

㈢共同討論――普普藝術、楊茂林的展覽〈追殺愛麗絲――最終的戰役〉

1.教師以提問的方式進行,詢問學生從圖例中看到什麼?畫面中有哪些內容?看到藝術家將日常生活中現成的事物及意象、及時的事件、熟悉的場景轉成為創作,感受如何?請同學發表意見,將教學重點導入源自生活的大眾藝術。

2.藝術家將超級市場架上可見的濃湯罐頭、名人圖像、包裝紙箱等大量複製,並將其視為是藝術品的作法,他想傳達的理念是什麼?

3.這些稱為「藝術品」的作品與實際的物品,差別何在?請同學發表意見。

4.楊茂林運用廣受無敵鐵金剛、美人魚、青蛙王子等民國五十~七十年代的卡漫偶像,幻化為神祇般的立體雕塑,打造一個實體的新樂園,讓藝術創作與通俗文化之間,相互滲透影響。此類以漫畫中人物圖像創作的方式,作品有什麼特色?藝術家想表達什麼?這樣的方式你認同嗎?為什麼?請同學提出自己的看法。

5.這些漫畫被藝術家選擇作為藝術品,有沒有特殊意義?藝術家將其轉化成為藝術品的創作方式,你認同嗎?

6.這些屬於大眾文化的藝術創作,藝術家關心與想表達的是什麼?你感受到什麼?請同學發表意見。

7.教師鼓勵學生提供相關的生活經驗,比較、欣賞不同藝術家詮釋藝術經驗的表現手法,學習體會不同的美感經驗。

四、綜合活動

1.教師以提問的方式進行,透過討論、對答等方法,讓學生在作品中找出特色做為創作內容。

2.教師逐步透過課文內容,指導學生認識並欣賞藝術家不同表現手法。學生以自由發表的方式,就自己或分組所蒐集的資料與圖片,提出自己的看法。

3.教師可視學生學習狀況,配合補充教材,彈性增加不同面向的藝術品介紹。

4.教師以提依據不同的材質為題,蒐集相關內容的各式媒材作品的圖片,並分類,製作個人的藝術學習檔案。

●藝術活化了閒置空間

一、導入活動

教師以提問的方式進行,詢問學生從圖例中看到什麼?

二、展開活動

◎共同討論

1.你知道何謂「閒置空間」嗎?我們居住的城市或社區、學校,是否有類似的空間?

2.近年來藝術家利用社區中閒置的空間,藉由作品及所處地區的人文空間,產生對話與連結,以藝術活動促近城鄉發展。詢問學生日常生活是否參與類似案例?是在何處見到?平日是否參與或看過此類型空間的表演、展覽等藝文活動,鼓勵學生提供相關的生活經驗。

3.政府將老舊廢棄空間或古蹟、歷史建築等空間再生,讓原本廢棄的空間,搖身一變成為具文化氣息的藝文活動場地,營造與當地環境、文化的互動關係,你認為如何?請同學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建議事項

㈠教師可結合社區或學校資源的方式,進行藝術活化閒置空間課程,透過討論、對答等方法,讓學生從中思考,並逐一整理出藝術活化閒置空間的重點與內容。

㈡教師逐步透過課文案例內容或網路資源,指導學生認識臺灣各地藝文特區。

㈢教師可視學生學習狀況,配合補充教材,彈性增加不同特色藝術活化了閒置空間的介紹,並抽樣幾位學生發表心得。

㈣尊重同學表達,就各組討論加以評論、納整理、補充意見,也請他組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

㈤預告非常有藝思――藝術寶盒「居之思」課程應準備資料,並將場地復原。

 (第三節結束)

45’

圖片、學習單、電腦、幻燈片、單槍投影機等硬體設備及網路資源

教師評量

發表評量

●非常有藝思:品味藝術品――藝術寶盒「居之思」

一、導入活動

㈠引導學生認識藝術媒材的多樣面貌。

㈡鼓勵學生提供相關的生活經驗,盡量運用先備美術知識與美感經驗進行創作。

㈢提醒學生課前先行蒐集相關資料。

㈣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體會從不同觀點、多元化的思考角度進行創作。

二、展開活動

㈠教師提醒學生,運用事前收集家中閒置不用或廢棄物品。

從生活中取材,選定一身邊的主題,如生態保育、環境汙染議題,並蒐集有關的照片、紀錄與資料。

㈢請學生先將構思,計畫主題內容。

㈣以本課文引導學生,配合課本情境圖,使學生認識集合藝術品。

三、綜合活動

㈠教師說明

1.教師多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如在不同的創作作品中,看到什麼?藝術家使用了什麼素材、工具?畫面中有哪些內容?藝術家想表達什麼?請同學發表意見。

2.運用現成物、多媒材創作,安排構思,重新組合在一個箱子中,表現自己的創意。

3.教師指導材料與工具的使用,並注意工具使用的安全性。

4.根據構思,逐步以黏貼、彩繪等方式完成背景空間。

5.教師提醒同學注意大小、色彩、空間的運用與平衡,並注意主題是否明確,以及整體的協調性、完整性。

6.完成作品,並在小細節加上圖案花紋做美化修飾。

㈡教學評量

1.觀察同學在討論活動中能否主動參與,能否適切表達個人意見及尊重他人見解。

2.考量同學在日常生活中有否主動接觸藝術品的意願,是否能主動蒐集各項資料,或自願前往美術館參觀。

3.評量同學在創作活動中,能否流暢表達自己出自己的想法,過程完整。

四、建議事項

㈠鼓勵學生盡量運用先備美術知識,與美感經驗進行創作。

㈡每位學生的觀察與創作能力不一,教師宜針對課室情況予以示範或指導。

㈢透過討論、對答等方法,讓學生在作品中,自己找出該流派的風格、特色及藝術創作內容。經由觀察作品,指導學生判斷藝術風格與技法的異同。

㈣教師宜從不同的層面、角度去介紹藝術作品,透過引導、澄清、解釋及評價,具組織性的幫助學生認識及了解作品。

㈤經由按部就班的認知過程,幫助學生自己面對藝術品可以坦然的表達、有信心與人討論、組織藝術思考的能力。學生學到較專門的藝術語言,不僅增進對作品的了解,個人與藝術品的互動更為優質。

㈥教師對學生的表現多與以鼓勵,以強化學生自信心。

㈦分組將同學作品展示於教室內,並抽樣幾位學生發表鑑賞心得。

㈧尊重同學表達,就各組討論加以評論、納整理、補充意見,也請他組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

㈨預告下次課程準備資料,場地復原,本課程結束。

 (第四節結束)

45’

圖片、學習單、電腦、幻燈片、單槍投影機等硬體設備及網路資源

教師評量

發表評量

 

環境教育融入社會科教案.pdf